当前位置: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6:21:08
但是回到《老子》原文的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语境中,自然不属于任何具体事物,也不是物理世界中的具体事物的属性。
天地并无心,但人有心,天地之生理、生意即要人心来实现,这就是仁。这就是儒家伦理的实质所在。
正因为如此,才能想到别人之所想,做到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恰恰相反,它要求人们在正义原则之下进行公平竞争,避免非人道、反人道的因素参与其中,比如把人当作工具去利用,甚至不择手段、损人利己等等。这里并无贵贱、高下之分,只有君子、小人之分。仁学的内容是多层次、多方面的。这种生的哲学就成为仁的宇宙论根源。
人的主体性就在于参赞化育,为天地立心。由此而产生的价值原则,与近代以来的平等原则并不必然构成矛盾。在他看来,承负说由《易·坤·文言》中善恶报应思想发展而成,但又以中土典籍无此说,而推断承负说为比附佛家因报相寻之义的一种综合性创新。
而琅琊平原(襄楷此地人)则现均属山东。二、《太平经》出世真伪考 1935年,汤用彤先生在《国学季刊》第5卷第1期上发表了长文《读〈太平经〉书所见》,这是国内学术界对《太平经》的创始性研究。据此汤用彤先生推测现《正统道藏》所载《太平经》五十七卷残本,即是琅琊宫崇所上百七十卷的神书——《太平清领书》。汤用彤先生对佛教史的研究成就向来为国际学术界公认,学界关于汤用彤学术思想的研究,也多集中于这一领域,而对他在道教史学科方面的奠基性建设,则一直是相对薄弱的研究环节。
自楚王英至桓帝,约一百年,始终以黄老浮屠并称,佛教本来面目未显著。这种思想与印度的轮回观念相差甚远,所以他认为,《太平经》绝对无轮回之说,自无佛家之所谓因果。
但《太平经》中守一之法,谓为长生久视之符。正如汤用彤先生所说:汉代佛教,养生除欲,以守一修定为方法,以清净无为住寿成道为鹄的。彼时道教亦方萌芽,与佛教争高低,其化胡说虽谓老子为佛陀之师、胡人所行实老子教化,然其客观结果却使人深信佛老本一,二教无殊。周之史官,擢升而为教主。
他注重双向交流造成的文化发展,善于透过历史表象发现问题,像有关守一、种民等等的研究,引起了学界重视和持续研讨,也有力地回应了世界各国的道教研究。(同上,第43页)这种综合性在《太平经》中有集中体现。故《太平经》极不以此为然。汤用彤先生认为:《太平经》虽反对佛教,但也吸收其说。
由此,汤用彤先生得出一重要结论:汉末以来,安般禅法,疑与道家学说相得益彰,而盛行于世也。(同上,第1卷,第43-44页)在《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》中,他专开佛道一章,从教理、修道行为等方面论述佛教初来与道术的调和。
降及东汉,老子尤为道家方士所推崇。原因在于他的道教研究成果,除《读〈太平经〉书所见》、《读〈道藏〉札记》等少数专文外,多散见于其佛教、玄学和读书札记(包括大量未刊手稿)等各类著述中,不易彰显,系统梳理总结确有难度。
北朝道教势力,由寇天师而光大。安般守意本即禅法十念之一,非谓守护心意。佛教初来,人地两生,不得不依附流行学说,被视为一种道术,因而以上地域盛行其教。在研究中他注重历史学和文献学的方法,对一些道经进行考证分析。故佛老均藉老子化胡说,会通双方教理。(《汤用彤全集》序二) 1.关于佛道 汤用彤先生对于佛、道两家关系研究所作的一大贡献在于他首次提出,佛教在汉代不过为道术之一种,故称佛道。
(《汤用彤全集》第5卷,第41-42页)当时学界过多地强调了道家与道教之间的区别。《太平经》对这四种行事驳斥极详,就此汤用彤先生认为:出家弃父母,不娶妻,无后嗣,自指浮屠之教。
汤一介先生认为,汤用彤先生研究道教史有两个考虑:一是考虑佛道之争的问题。他写完《读〈太平经〉书所见》一文后,又在《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》第四章汉代佛法之流布中,列《太平经》与化胡说一节来阐明这一观点。
黄老道术源出燕齐,渐及江淮。而此四种人者,乃道之大瑕病所由起,大可憎恶,名为天咎。
笔者协助汤一介先生整理校订《汤用彤全集》有年,深感汤用彤先生于道教研究实有灼见,功不可没,故留意搜集相关材料,遂成此文。自汉以后,又因佛道二教分流,而夷夏之争已起,王浮作《化胡经》提出此问题,引发佛、道长期争斗。从佛道之争这个角度可能对把握当时思想潮流变化之轨迹有帮助。以今之流行话语来说,这也是双赢的一种表现。
另一是想对道教经典作一梳理。关于《太平经》与黄老的渊源,汤用彤先生指出,《太平经》亦为安身治国之方,颇含黄老无为之理。
于是黄老之学,遂成为黄老之术。但是这尚不能断定守一之法即是来自印度,因为守一之法在本土源远流长,然而也不能排除后来受到佛教影响的可能性。
饶宗颐,1991年:《老子想尔注校证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。汤一介,1988年: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》,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。
汤用彤先生明鉴于此,精辟地解析了化胡说产生的深刻历史必然性:汉代佛教依附道术,中国人士,如襄楷辈因而视之与黄老为一家。他还指导研究生王维诚完成了学位论文《老子化胡说考证》,并写有《王维诚〈老子化胡说考证〉审查书》,于1934年共同发表在《国学季刊》四卷二号,取材详备,论据周密,引起学界重视。汤一介先生所著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》全面继承发展了汤用彤先生道教研究的成果、方法和思路,同时提出不少独到见解,揭示了早期道教的发展历程,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汤用彤先生未竟之志的继续。《汤用彤全集》第7卷,第684-685页) 汤用彤先生的研究初衷虽然没有完全展开,殊为可惜,但在其努力中可以看出,他的道教研究体现出比较宗教学的方法。
饶宗颐先生认为守一一词见于《庄子·在宥》之我守其一,以处其和,汉代佛经中的守一以格义释之较妥。1954年他不幸患脑溢血,使这一可能改变中国道教研究现状的宏伟计划付之东流。
襄楷亦称宫崇为琅琊人。道家养气之方曰吐纳,吐纳者亦犹佛教之安般。
汤一介先生对守一思想的发展进行了详细考察,指出:守一或守真一在道教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,它正是把个体的人与作为宇宙本体的道联系起来的桥梁,人成仙的关键。二曰捐妻子,不好生,无后世。
发表评论
留言: